查看原文
其他

成!效!斐!然!

云南发布 2023-03-26



2023年3月23日上午,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改革为云南的高质量发展
提供了坚实和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年来
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
取得了哪些成效?
跟着小布一起来看
👇👇👇

图源:视觉中国

2022年以来
云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
着力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战
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和潜能
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


始终把稳统筹推进改革的“方向盘”


坚持党对改革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召开省委深改委会议4次,审议重要改革方案、文件和报告42个,充分发挥“一把手”推动改革的关键作用,各专项小组、省级部门及州(市)党政“关键少数”扛牢扛实主体责任,各级各部门共推出改革方案300多个,各项改革任务稳步协同有序推进。


坚持围绕中心谋准改革。项目化、清单化、具体化制定改革工作要点、台账任务、督查评估计划。


坚持重点突破推深改革。建立健全重大改革定期调度推进机制、试点推广机制、督查考评机制、宣传机制等,实施重大改革任务领衔责任制,推动国防动员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种业振兴行动等重大改革事项和重大专项改革走深走实。


坚持问题导向督实改革。对16个州(市)和70多个省直单位开展考评,对28个已出台改革方案落实情况和55个改革试点开展情况进行督察评估。


坚持营造氛围宣传改革。组织召开云南省喜迎党的二十大全面深化改革专场新闻发布会、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新闻发布会,梳理第一批改革创新典型清单45项,不断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围绕“六个大抓”点燃改革“强引擎”


紧扣大抓产业发展深化改革,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和电力市场化改革,创新提出市场化电力用户绿色用电溯源机制,制定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建5G基站2.58万个。


紧扣大抓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举措,构建省、市、县三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体系,实现“一张清单管审批”。制定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网上办”“集成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7.52%,全程网办率76.06%。


紧扣大抓市场主体深化改革,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计划,出台帮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全面推行“一照多址”和“集群注册”改革,个体工商户智能化登记实现无人工干预“秒批秒办”,全省中小企业达到94.67万户、净增15.54万户,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918户、净增412户,新建投产纳规企业户数为近年最高。深化要素市场化资源配置改革,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省减税退税降费超1000亿元。


紧扣大抓改革推动高水平开放,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159项国家和省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为100%,共形成314项制度创新成果,66项属全国首创。创新实施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市场采购贸易成为外贸发展新力量,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75.52%。南博会和旅交会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南博会发来贺信。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一年来辐射效应显著,跨境货物品类达1200多种,跨境运输货值超130亿元。


紧扣大抓创新发展深化改革,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为西南地区地(市)级中第一家批复建设,并通过验收的国家级保护中心。全省商标有效注册量62.77万件,专利电子申请率位居全国第一。制定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新增云南实验室2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2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户。


紧扣大抓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制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改革方案,完成九湖“两线”划定,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决定性成效,新增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亚洲象、哀牢山、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纳入国家公园创建布局。

不断推动农业农村改革结出“新硕果”


制定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对70万户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脱贫户实施“一对一”帮扶,累计消除监测对象风险16.3万户61.6万人,实现了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和监测户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启动农村转移就业“收入增百计划”,建立健全助农增收利益联结、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推动2.8万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条件及意愿的163万户脱贫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落实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推动全省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10.28%。


建设高标准农田480万亩,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高质量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20个、特色县30个、净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83户。建立“绿色云品”品牌目录,低碳产品、有机产品、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居全国第一。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和土地制度改革,共登记赋码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92907个,实现有经营性资产的村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


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新创建示范乡镇16个、精品村203个、美丽村庄1638个,新改建农村厕所47.3万座,农房抗震改造10.62万户。

不断推动民主法制领域改革迈出“新步伐”


修订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抓实人大对政府债务的审查监督。


稳步推进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工作,建立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协商议事机制,打造“协商在基层”云南政协特色品牌。


制定加强新时代云南统一战线工作、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做好新时代云南宗教工作的实施意见,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3个、示范区县11个、示范单位6个。

不断推动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织密民生“保障网”


实施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省一张网、五级一朵云”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初步形成,话剧《桂梅老师》等一批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推动文旅业恢复发展,出台文旅纾困帮扶13条、旅游业恢复发展20条等纾困帮扶政策,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3%。


新建、改扩建200所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义务教育“双减”“双升”改革落地见效,采取“省管校用”等创新机制探索破解“县中困境”,实现县中托管帮扶全覆盖。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西南联合研究生院成立招生,打造“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


持续推动“三医”联动改革,101家县级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118个县(市、区)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全国率先启动省会城市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构建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双通道”保障机制,节约医保资金超过60亿元。“智慧医保”信息平台上线,疫苗签批发能力实现“从无到有”重大突破,42种门诊特慢病待遇认定实现“省内通办”和“一站式”办理。印发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开启“一老一小”事业新篇章。

不断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发挥“稳定器”作用


抓好强边固防,在全国率先完善五级边防委及办公室组织架构。


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圆满完成,走在全国前列。


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推出全国首家公安大数据人工智能原创应用—“滇仁杰”人工智能警务专家,深化公安“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实战化、云南公安智慧法治等平台的建设运用,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超过96%,创历史新高。


在全国率先实施知识产权跨行政区划“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


建立健全司法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审级职能定位、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等政法领域改革。


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若干措施,率先建立英雄烈士保护部门联动协调制度和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项目评审制度,连续第28年在全国率先完成转业军官安置任务,烈士褒扬、退役安置等退役军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扎紧制度的“铁笼子”


出台党建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19条具体措施、抓党建促省属国企改革发展行动方案、组织工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10条措施等,推进党建工作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人才服务现代产业发展10条措施、云南省“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加快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建设等政策文件,同步推动党建制度改革与人才事业发展。出台强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若干措施,建立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探索组建村集体经济公司,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


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制定以案促改以案促建常态化工作指引、督促召开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工作指南,定期开展警示教育,修复净化政治生态。落实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完善行贿行为惩戒、查办案件“模块化”工作机制,提升腐败治理效能。制定省纪委省监委机关开展政治监督“回头看”工作指引,加强“四项监督”资源力量统筹。探索建立纪委监委负责人与留置对象首场谈话制度,充分发挥政治关爱、政策引导、教育挽救、安全保障等作用,提高查办案件质效。制定完善检举举报平台处置子平台管理办法、信访举报办理情况检查工作指引,为平台应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体推进“三不腐”清廉云南建设。

图源:视觉中国

在省委深改委的领导下
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持续全面深化改革
紧盯重点改革任务
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
按照“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发展战略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工信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推动了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全力以赴稳工业经济增长

建立经济运行研判、预警、响应、推动、问效“五个主题”的制度,成立工作专班,分层级、分行业、分片区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厅内相关处室对口服务16个州(市)并每月下沉蹲点服务。


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将任务及时分解到州(市),按月通报,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


全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出台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向工信部报送“白名单”企业,协调解决企业物资运输进出省问题,为企业降低铁路物流运输费用9.2亿元。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7%,增速居全国第5位,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1.9%。

狠抓项目服务促工业投资

健全抓项目机制,成立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协调服务工作专班,建立调度标准,压实省级、州(市)级园区、企业的责任,强化立项、土地、林地、环评等要素的服务,采取线上、专题、现场会等方式强化调度。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级重大项目列入调度,全年调度项目45个,其中“重中之重”项目2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711亿元。全省施工面积超1平方公里的重大项目共18个,总投资达294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工业产值约1万亿元。一批重点州(市)目前出现吊塔林立、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振奋人心的项目建设火热景象。


强化精准化服务,曲靖德方纳米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项目从启动建设到建成投产历时270天,云天化、多氟多氟磷项目,从项目签约到第一条生产线投入生产缩短至200天,云南裕能磷酸铁和磷酸铁锂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投产历时仅115天,不断刷新“云南速度”。2022年,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8.8%,增速排全国第2位,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1.2%,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98%。助推一批企业在云南取得长足发展,隆基绿能上榜“零碳中国”十大创新技术成为光伏产业的领跑者;山东魏桥不仅优化了产业布局,还借助云南绿色能源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碳足迹优势;德方纳米市场占有率跃升到行业第二;亿纬锂能动力电池出货量进入全球前十。

强力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出台了制造业、新能源电池、疫苗等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


完善产业推进机制,组建高规格的制造强省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链,按照“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小组、一个行动方案、一个配套政策”的“五个一”机制推进。


突出重点产业。新能源电池重大项目目前达108个,其中在建项目规划总投资超1000亿元。出台绿色铝、光伏、新材料产业三年行动及配套政策,推动重大项目建设,首个多晶硅项目通威一期、首个电池片项目晶科一期、首个光伏组件项目正信光电投产,标志着云南硅光伏全产业链全面打通。2022年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三个产业分别增长36.6%、130.9%、406.5%,新能源电池实现“0-1”的跨越,正向“1-100”努力。

打出民营企业发展“组合拳”

在全国领先出台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工作方案等“1+15”行动方案,创新推出“十大专项行动”和“五个加力政策举措”组合拳,成立纾困发展工作专班,开展“三进”市场主体活动,建立“助企服务员”和“政银企保”对接机制,建成惠企政策申报系统,下达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纾困解难。


扎实推进市场主体倍增,建立市场主体倍增培育工作专班,分类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培育。


开展融通发展专项行动,争取中央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为1307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荐结对银行,在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设立“专精特新板”“专精特新培育板”,目前已有59户企业挂牌展示。


深入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全面完成国家清欠专项行动化解率达到100%、50万元以下欠款清偿率达到100%“两个100%”目标要求。

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着力规划构建与全省区域经济相协调的“一核、一带、多点”园区发展空间布局。


实施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绿美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有序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全年创建绿色低碳产业园区9个,建成绿美园区10个。


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2年全省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近1.6万亿元,同比增长15.4%。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营业收入突破三千亿元,曲靖经开区突破一千亿元,楚雄高新区突破五百亿元,全省千亿级园区目前达到6个,五百亿级园区达到10个。

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

持续夯实数字底座,实施5G应用“扬帆”云南行动计划,有效覆盖全部乡级行政区和84.6%的行政村。创新打造大数据中心产业链,6个项目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产业试点示范项目,位列全国第10、西部第2位。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获批建设。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0项,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工业互联网特色示范平台,166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数量突破9万户。


大力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电子行业成为工业第四大行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100亿元,增长近53%。

抚仙湖孤山岛 徐万林 摄

云南省水利厅

持续深化水利改革

2022

10项水利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有力推动了全省水利发展

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得益于连续多年水利改革不断发力见效

主要举措有五方面


持续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兴水润滇工程建设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明确通过财政注入资本金,市场化筹集水利项目资金。“十四五”以来,省级财政资金放大比例达3倍。


深化政银合作机制用好用足金融政策。成立16家单位组成的金融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沟通协调小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推介水利项目788件、总投资2332亿元,夯实融资基础。


积极推荐水利项目招商引资增强市场活力。组织召开全省水利项目招商引资合作对接会,53家企业参加,推荐项目189件、总投资1512亿元,全力推广“全域全要素资源整合”招商理念。

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省政府相继出台《加快推广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的通知》《关于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持续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694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以上,累计推进859个农田水利改革项目实施,总投资19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入106亿元,占比达56%。有效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


2022年8月,省政府印发《云南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五化”发展思路,计划总投资573亿元,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407件,覆盖16个州(市)116个县(市、区),服务人口1784万人,项目将增加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883万人,年供水量21.5亿立方米。


工程建成后,全省城乡供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城乡供水规模、供水质量、供水服务大幅提升,城乡供水将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五同”供水格局,城乡居民用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深入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


科学划定九大高原湖泊“两线”。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九大高原湖泊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两线”划定成果,九湖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165.8平方公里,是之前一级保护区(不含水面)面积的2.8倍,生态保护缓冲区面积共680.5平方公里。

严格流域空间管控。省政府印发《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从严制定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绿色发展区“三区”30条管控措施。

健全河湖长制体制机制。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九大高原湖泊监督检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河(湖)长制工作的通知》,构建监督体系,规范履职行为,提升履职效能。

强化规划引领。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规划》,规划总投资630亿元。编制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保护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均已报省级湖长签发实施。

加快构建“9+1”法律体系。积极组织修订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条例,加快推进九大高原湖泊入湖河道保护条例立法。


加强入湖河道管控。印发《关于加强九大高原湖泊入湖河道管控的通知》,明确了入湖河道管控名录、范围等。

以革命性举措抓好河流保护治理


加强河流保护管理。印发《关于加强云南省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河流保护”50条措施,系统推进六大水系、牛栏江及赤水河流域从“一河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


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所发现的河湖“四乱”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强化河道采砂管理。全省共出动3.45万人次,累计巡查河道达1.87万千米,查处非法采砂行为423起。


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管控。完成3185条河流、44个湖泊管理范围划定,累计划定长度15.56万千米。


全面推进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印发《云南省河湖库渠健康评价指南(试行)》,完成《六大水系、牛栏江及赤水河健康评价报告》《九大高原湖泊健康评价报告》,全面推进州(市)级及以上河湖库渠健康评价,并将成果应用于“一河一策”方案中。

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2023年目瑙纵歌盛会现场(2月11日摄)。新华网发(何海燕 摄)

旅游文化业

是云南省5个万亿级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22年

全省接待游客8.4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9449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7.3%、21.2%

恢复到2019年的104.2%、85.6%


2023年1-2月

全省接待游客1.97亿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341.71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78.4%、71.7%

恢复到2019年的141.3%、132.1%

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

实现“开门红”“开门好”


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改革实践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制定出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安排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实施文旅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


坚持规划引领,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与各个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围绕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双强省”的总目标,制定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及新业态、文博事业、非遗保护传承、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改革方向、发展目标、政策举措、重点项目和实践路径等。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深入实施“文化润滇”行动,在文化领域出台了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文物活起来等多项改革举措,同时,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博物馆改革,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文化改革发展结出丰硕成果。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设立云南艺术基金、省级重大重点题材创作扶持资金,云南原创的话剧《桂梅老师》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群舞《摆出一个春天》获第十九届中国群众文化政府奖“群星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突破,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个茶技、茶俗国家级非遗项目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申遗成功作出云南贡献。“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列入省政府2022年10件惠民实事,送戏下乡10110场,观众767万余人次。


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强化项目支撑。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用考核奖补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周月季”旅游业发展常态化调度机制和省、州市、县三级旅游重点项目库,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2022年新谋划重大文旅项目603个,集中开工重大文旅项目402个,总投资1922亿元。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053.2亿元,同比增长52.9%、增速居全国第1位,旅游业首次成为云南省5大投资支柱行业之一。


培育旅游新业态。制定《云南旅游新业态示范基地评选办法(试行)》及一批新业态标准,深化“旅游+”“+旅游”,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业态。制定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理苍山洱海、腾冲和顺古镇等建设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地,推动昆明石林、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等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大理苍山洱海、昆明环滇池旅游圈等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打造文旅品牌。加速推动旅游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动“一流资源”转化为“一流产品”“一流品牌”。2022年,澜沧县老达保村等3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4个、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旅游度假区6个,新增29家4A级旅游景区。


推出创新政策举措,惠企纾困稳市场主体


在全国率先出台“纾困帮扶13条”“旅游业恢复发展20条”“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7条”等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政策的及时性、系统性、创新性、针对性均走在全国前列,助企纾困的做法,得到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督查组的高度评价。


2022年,累计为涉旅行业减税降费44亿元,100%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2.44亿元,发放文旅消费券和加油券2.76亿元,带动消费18.23亿元,奖补100家旅行社、20家旅游演艺企业纾困稳岗资金5550万元,71家A级景区减免门票奖补资金1.41亿元,对新创建评定的29家4A旅游景区奖补290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12.44亿元,这些真金白银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对稳住旅游经济基本盘、稳市场主体、稳就业、稳定管理、稳定人心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在全国首创疫情熔断退团险、隔离险,两个险种共销售71万余份,为游客出行提供保障,提振了行业信心,促进了旅游市场恢复发展。认真执行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和“乙类乙管”方案,有效落实疫情防控行业责任,截至2022年11月底,守住了全省350余万文旅从业人员、20余万一线职业暴露人员、7.7亿人次游客无感染的底线。


制定实施文旅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促进文旅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2022年,全省新增文旅市场主体1100多家。


创新治理模式,优化云南营商环境


坚持依法治旅,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实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全面推行旅游市场“1+3+N+1”综合监管机制,建立完善“1+16+129+X”涉旅投诉处置体系,不断提升投诉处置水平和市场监管质效。2022年受理投诉2.02万件,游客满意度达96.33%。


加强旅游信用体系建设,实现旅行社、旅游汽车公司、租赁车公司、住宿经营户、餐饮经营户、旅游景区和涉旅商品经营户七大业态“应评尽评”全覆盖,截至2023年2月,全省完成涉旅企业诚信评价17.55万家。


推行“30天无理由退货”,设立“云南省游客退货中心服务点”现场130个,设立游客退货监理中心123个,累计退货3.5万起、退货金额2.49亿元,游客满意度达99.62%。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已成为诚信云南新标志和云南旅游新品牌。


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文明建设“彩云行动”和文明旅游志愿服务,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培训教育,加快旅游标准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游、放心食、安心住、顺心行、称心购、开心娱的良好旅游环境,推动全行业形成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文明旅游的行为规范,提升行业文明程度,切实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


更多详细内容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
看发布会实录


整合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张音笛




推荐阅读

●原 来 你 是 这 样 的 云 南 “云”
●云南多所高职院校新增专业点获批!
●直招军官报名通道开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